中心发展历程
江西理工大学化工冶金实验教学中心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钢冶系实验室和基础部化学实验室。随着学校由江西冶金学院、南方冶金学院发展至江西理工大学,实验室也由系(部)实验室发展至以“五平台、三中心、两协同、一示范”为支撑、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为依托的实验教学中心。“五平台”为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离子型稀土高效开发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实验室、江西省动力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三中心”为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铜冶炼及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协同”为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及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一示范”即为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化工冶金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l 基础建设阶段(1958年-1985年)
20世纪60~90年代是实验室基础建设的重要阶段。期间,1958年成立钢冶系实验室和基础部化学实验室;1972年成立有色系实验室,下设重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实验室和稀有金属冶金专业实验室;1979年钢冶系和有色系合并,成立冶金系实验室;1985年成立化学分析测试中心。
期间,冶金系实验室教师依托服务赣南离子型稀土产业的科研成果,研究自制了离子型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成套实验设备、稀土金属熔盐电解槽及控制系统、稀土金属真空热还原及控制系统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实验仪器设备,保证了当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实验以及一批高水平科研任务的完成。
l 教学服务能力提升阶段(1986年-2004年)
1994年在基础部化学实验室基础上成立化工系实验室。20世纪90年代末期,结合国家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及冶金学科特色发展需要,冶金系实验室抓住有色金属冶金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以评促建”的契机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改革。2001年,材料工程系、资源系的无机非金属专业以及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同年,在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对冶金系、化工系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实验中心。
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的教学科研服务范围从传统的提取冶金延伸至稀有金属功能材料制备、有色金属精细化学品制取与高值化、动力电池及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及冶金环保等多个化工冶金领域,促进了学科群的交叉融合,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也使得学校在稀土、钨、铜、锂的短流程清洁冶金与先进材料制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奠定了学校服务有色金属行业和地方经济的软硬件基础。
l 创新与辐射能力提升阶段(2005年-2015年)
2007年,化学化工实验中心获评“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从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中独立出来。同年,在原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基础上成立江西理工大学化工冶金实验教学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化工冶金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冶金工程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首批高水平学科、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及博士后流动站等项目建设的需要,并进一步聚焦稀土、钨、铜、锂电的地区产业群,依托矿冶特色鲜明的“五平台、三中心、两协同、一示范”,对资源配置进行了针对性的统筹规划,近十年投入专项建设经费1.06亿元。目前,基于“五区三模块”的架构(“五区”即基础化学实验区、专业基本技能实验区、专业综合实验区、虚拟仿真实验区和分析测试实验区,“三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专业实验模块和开放创新实验模块),在实验室全日制开放预约制度保障下,中心实现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完整的实验教学培养功能。
中心特别注重将自有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基于“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高容量、低成本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技术”、“铜闪速熔炼-转炉吹炼全程在线智能控制”和“离子型稀土串级萃取计算机仿真及在线智能控制”等自有成果,研究设计并为学生开出了一批创新实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学生融入稀土、钨、铜、锂电等特色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中,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升。在教学功能完整实现的基础上,中心还加强了自主创新,构建了开放式冶金过程仿真实验平台(OMS)并与江西铜业、章源钨业、江特锂电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工程实训中心,与江西金世纪共建了稀土萃取分离中试平台,实验教学前移至工业现场,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联动、资源共享的培养机制。中心将自主研发的铜冶炼、稀土分离仿真系统和METCAL工艺流程计算软件推广应用至铜陵有色、赣州稀土矿业、中国恩菲、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心服务有色金属行业的能力得到了跨跃式提升。
中心整体概况
中心具有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教学经验丰富,科研业务精湛。现有教师75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55人,占73%,硕博研究生学历所占教师比例91%。具有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11名,占教师总数的14.7%。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各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宝钢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师德标兵1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8人、“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4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
自2010年以来,中心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承担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4项,发表教改论文73篇,编著教材10余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50万以上横向科研项目29项,发表学术论文275篇,SCI、EI检索126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
中心每年面向冶金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4个本科专业,71个班,年服务学生3100余名,开出实验课程32门,实验项目总数196项。其中,基础实验44项,专业实验74项。年实验总学时达13.5万人学时,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经不断建设、发展与改革,中心依托其拥有的十余个省级以上矿冶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平台、功能布局清晰合理的实验区,已为冶金行业培养了大批被誉为“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的专业人才和高水平建设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研发、产品检测、行业规范等多种专业技术服务,逐步凝练出了辐射全国有色冶金企业和行业高校的“重品德、厚基础、突特色、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